7月3日上午,高级翻译学院邀请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华教授,在主楼D321为师生作了题为“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诗学:悬念、意象、视角、语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孙超主持,高级翻译学院教师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张建华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研究俄罗斯文学内在需要重归文学形式批评,使其文化化、理论化、思想化。他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引入,强调阅读分析文学经典作品应关注其文化批评,深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和思想价值。
在对契诃夫小说的分析中,张建华教授深入剖析了《罗特希尔德的小提琴》。他指出,这部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底色,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冷漠苍白中的爱的觉醒与传承。小说以“小提琴”为重要意象,不仅是故事的关键元素,更象征着主人公的生存样态与生命价值。同时,“青铜人”这一隐喻,将主人公性格的思维定式化和精神凝固化生动展现,是主人公精神状态的符号性指称。

张建华教授指出,契诃夫善于运用悬念来讲述故事,吸引读者深入其中。在叙事视角上,采用多视角叙事,通过多个意识主体,展现不同人物对世界的认知,体现出敏锐洞察与精准体察,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觉醒。在语言方面,契诃夫小说语言通俗朴实,摒弃华丽辞藻与繁复修饰,以简洁明了的表述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情节。其语言高度意象化,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丰富的画面与情感氛围,为读者提供了自我创造和挖掘意向性意蕴的空间,拓宽了叙事的意义维度。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围绕契诃夫小说的叙事特点等问题与张建华教授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孙超院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张建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为师生们理解契诃夫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提升师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推动俄罗斯文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此次讲座是高级翻译学院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对于深化学院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提升师生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贡献黑大高翻力量。(高级翻译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