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指导,黑龙江大学主办的首届黑龙江省翻译技术论坛暨国际传播与翻译技术素养提升百校行活动在黑龙江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线上参加活动并致辞,黑龙江大学原副校长严明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外文出版社、各高校、企业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线下参加活动。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孙超主持。
黄玉龙代表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迭代发展,翻译行业面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外语能力、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好服务国家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是翻译行业各方急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并强调,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应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将继续与黑龙江大学密切合作,积极与行业各方协同联动,共同应对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探索人与技术和谐共生新路径、新方法,努力开创我国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局。
严明代表黑龙江大学对参加论坛的领导、专家及与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黑龙江大学作为黑龙江省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积极投身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外交流和传播中国声音的任务中,并希望能通过本届论坛加强翻译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并为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华树为与会全体师生带来了以“ 从 MTPE 到 AIPE:技术实践模式嬗变与翻译能力演化 ”为主题的讲座。中国外文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译审,二十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翻译组成员、公众号“外宣微记 ”主笔刘强作了题为“ 中国时政话语英译:AI妙用与局限 ”的讲座。本环节由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专业负责人朱丹、本科翻译专业负责人李凡主持。
王华树阐述了技术能力层级,GenAI时代翻译能力的变化及问商到数商的时代变化,讲述了多种AI模型,深刻解释了如今时代与语言能力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王华树通过列举一系列生动例子以及数据统计向我们介绍了运用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对框架思维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入讲述了人机交互的现状,以及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个人术语库的必要性,讲述了不同技术与智能的应用,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大模型技术与AI的产业生态,并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列举了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多方面应用的实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最后,王华树讲述了人机协同的优化机制以及未来技术变革的十大趋势。王华树讲授的内容使高翻学院全体师生对AI智能进行了深入思考,对AIPE时代、人工智能、机械翻译、大模型大数据化趋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刘强探讨了中国时政话语的五大特征,并结合大量实例分析AI在英译中的妙用与局限。他鼓励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AI,巧用英文对话方式从而实现更好的翻译。刘强指出,AI能够为译者激发新的灵感,启迪思维,并且在处理富含混合隐喻的表达时,AI也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辅助作用,同学们要善用AI,让其成为得力助手,为翻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刘强强调译者还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个人文化水平,在翻译时不能只依赖于AI,把握人机合作最佳平衡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素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11月3日下午,外文出版社英文编译部主任、副译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组协调人冯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王华树分别作了题为“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 ”和“GenAI 时代翻译技术伦理 ”的专题讲座。本环节由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跨文化与国际传播专业负责人刘丹和英语笔译负责人高战荣主持。
在“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 ”讲座中,冯鑫从国际传播视角出发,阐释了机器翻译技术进步为译员带来的高效便利。同时,冯鑫也明确指出,当前机器翻译在文化背景理解、语境把握以及复杂术语处理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译员角色的重塑,译员的职责逐渐向质量把关与文化适配转变,译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能力,更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技术敏锐度,确保翻译内容在国际传播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面对迅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冯鑫认为作为译员应持续学习,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适应新兴技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为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在“GenAI 时代翻译技术伦理 ”讲座中,王华树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翻译行业的生产模式,为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翻译行业的生产关系将逐步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协作将成为行业主流。未来的翻译从业者不再仅是单纯的执行者,而将更多承担起创造与管理的职责,逐步转向高效任务管理与信息整合。针对大模型技术,王华树指出,清晰且具体的任务描述是确保其输出质量的关键,通过精准的任务背景设定、目标明确的输出格式等因素的整合,翻译人员能够更为高效地完成复杂任务,在激烈的技术变革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此次系列讲座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为与会师生提供了对AI赋能翻译与国际传播认知的新视角、新思路。通过学习,与会师生不仅加深了对大模型与机器翻译技术的认知,也明确了在技术变革中自身角色的转型方向,同时拓展了学术视野,为未来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以此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国际传播与翻译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营造数字化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跨界融通,培养更多融通中外的复合型创新型翻译人才,为推动我国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