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1:30,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主楼一楼报告厅举办了主题为“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众多师生及法律翻译爱好者参与。

张法连教授以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构成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四大构成要素: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传播能力与发展能力。他指出,法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国家法治话语权建构的关键环节。以《民法典》外译工程为例,精准的法律术语翻译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进程的认知。
张法连教授讲述了为何要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他提出了“误译误国”的警示,贯穿讲座始终。讲座中探讨了一些法律翻译词条的翻译准确性,强调法律翻译需兼顾法律逻辑与文化语境。他提出,法律翻译能力建设需以“国家利益为重”,服务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战略需求。
张法连教授强调,要精准传播,指出法治是国际交往最大共识,法治传播是实现精准传播的关键抓手,讲好中国故事”,要用法治形象取信于国际民众。
针对涉外法治人才短缺问题,张法连教授提出“法律英语+法学”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对于如何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要完善法律翻译管理的顶层设计,注重高校法律翻译教学,严控法律翻译质量程序,强化培养高端法律翻译人才。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是我们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前提保障。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法律翻译学科内涵的理解,更为外语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院也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推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涉外法治人才。此次讲座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观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机会,共同推动中国法律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高级翻译学院供稿)